核心提示
作者:肖鹰洛神赋图顾恺之/绘对于“韵味”由何人起首引入诗论,神韵学界有争议。进入在诸多持论中,诗学梗概有两个核心:其一,考源钱钟书主张“严羽提倡韵味”;其二,神韵王小舒主张“薛蕙是进入诗界‘韵味论’的
作者:肖鹰洛神赋图顾恺之/绘对于“韵味”由何人起首引入诗论,神韵学界有争议。进入在诸多持论中,诗学梗概有两个核心:其一,考源钱钟书主张“严羽提倡韵味”;其二,神韵王小舒主张“薛蕙是进入诗界‘韵味论’的创始者”。据本人考辨,诗学在此刻可见文献中,考源可以确定的神韵是明人耿定向以“韵味”论诗为先出。在进入画品诗评之前,进入“韵味”与“气韵”是诗学晋宋时代风行的人物鉴品词汇。《宋书·王敬弘传》载,考源南朝宋顺帝刘准于昇明二年下圣旨,神韵称王敬弘“韵味冲简,进入识宇标峻”。诗学这是“韵味”一词最早呈现。“气韵”一词略为晚出,早见南朝梁释慧皎撰《高僧传》,称竺潜、支遁等和尚“气韵高华,风道清裕”。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说:“阮浑长成,民风韵度似父,亦欲作达。”在南朝史序中,宋早于梁,“气韵”一词,当是源自对“民风韵度”的略写。南朝齐梁画家谢赫在《古画品录》一书中,将“韵味”和“气韵”两词混淆应用于画品,开启两词进入画评的汗青。谢赫论画提倡“绘画六法”,并以“气韵活泼”为“六法”之首。他评顾骏之画作说:“韵味力量,不逮先哲;精微谨细,有过往哲。”在《古画品录》中,“韵味”与“气韵”各呈现一次,考查辞意,谢赫因此两词同义的。唐人张彦远说:“顾恺之曰:‘画人最难,次山川,次狗马,其台阁必然器耳,差易为也。’斯言得之。至于鬼神人物,有活泼之可状,须韵味尔后全。若气韵不周,空陈形似;笔力未遒,空善赋彩,谓非妙也。”张彦远显然相沿谢赫的用法,以“韵味”和“气韵”同指。钱钟书说:“‘韵味’与‘气韵’同指。谈艺之拈‘韵味’,实自赫始……严羽所倡韵味不啻自谢赫传移而光年夜之。”钱钟书称“严羽倡韵味”,依据的是严羽的四则诗话:其一,诗之法有五:体系体例、格力、景象形象、乐趣、音节。其二,诗之品有九:曰高,曰古,曰深,曰远,曰长,曰雄壮,曰超脱,曰悲壮,曰凄婉。其三,其梗概有二:曰优游不迫,曰冷静愉快。其四,诗之极致有一,曰入神。诗而入神,至矣,尽矣,蔑以加矣,惟李杜得之,别人得之盖寡也。恰是在引述严羽这四则诗话之后,钱钟书紧接着说:“必备五法尔后可以列品,必列九品尔后可以入神。优游愉快,各有韵味。”当真阐发可见,钱钟书的说法是将严羽的“入神”观点等同于“韵味”。“优游不迫”和“冷静愉快”是严羽的“景象形象”不雅念所归纳综合的两种相反的气势派头。严羽论诗,以“景象形象”为底子。他说:“唐人与本朝人诗,未论工拙,直是景象形象差别。”“建安之作,全在景象形象,不成寻枝摘叶。”钱钟书纰漏了严羽诗论的焦点领域“景象形象”,将“入神”混同为“韵味”。郭绍虞说:“我常认为沧浪论诗只举神字,渔洋论诗才讲韵味。”无疑,郭绍虞之说是正确的。据《沧浪诗话》,严羽只讲“景象形象”,不讲“韵味”。所谓“严羽倡韵味”,只能说是钱钟书师长教师对严沧浪诗论的“神会”之言。清人王士祯在其晚年著述《池北偶谈》中撰“韵味”一则:汾阳孔文谷云:诗以达性,然须清远为尚。薛西原论诗,独取谢康乐、王摩诘、孟浩然、韦应物,言“白云抱幽石,绿篠媚清涟”,清也;“表灵物莫赏,蕴真谁为传”,远也;“何须丝与竹,山川有浊音”,“景昃鸣禽集,水木湛清华”,清远兼之也。总其妙在韵味矣。“韵味”二字,予向论诗,首为学人拈出,不知先见于此。王士祯在这则诗话中引述的孔天胤论诗文字,出自后者1564年蒲月撰《园中赏花赋诗事宜》一文。王士祯的引文“诗以达性……总其妙在韵味矣”,除个体文字外,与孔天胤原文一致。薛西原,名薛蕙,生卒年为1490年至1539年。孔薛两人素有来往。孔天胤晚年记叙说:“余往岁丙申,初谒考功于谯成年夜宁齐中。考功一见余,即莫余逆也。留饮阑夕,赋诗见志,后数往来,并丧尔我。”查薛蕙撰《西原师长教师遗书》,在该书下卷有“论诗”一目,含8则诗话,第6则诗话即为孔天胤所引文字,但无“总其妙在韵味”句。胡应麟撰《诗薮·外编卷二·六朝》录有薛蕙同则诗话,也没有此句。《西原师长教师遗书》的“诗话”第6则,最先如是说:“曰清,曰远,乃诗之至美者也。”胡应麟的引述与之不异,而孔天胤将其改写为“诗以达性,然须清远为尚”。薛蕙以“清远”论诗,并未将其接洽或归属于“韵味”,胡应麟的引述可资佐证。“总其妙在韵味矣”句,是孔天胤对其所引述的薛蕙诗话的引申论断,这是不成附会于薛蕙的。明人耿定向在《与胡庐山书》第封9信中应用“韵味”论诗。《与胡庐山书》共计11封手札,均无时间题名。在第7封信中,言及“辛酉之秋与兄江浒一会”。在其自撰年谱《不雅生记》中,耿定向说:“四十年辛酉,我生三十八岁。夏初,衔命巡按甘肃……秋仲遂行,遇胡正甫于汉江之浒。”据此,耿定向撰第7封信在甘肃任上,在辛酉秋后。在第10封信中,言及“比来都下同道更离索,无甚好怀,归志更切……家累已悉遣还,日按部,不复住邸舍”如此。在《不雅生记》中,耿定向说:“四十壬戌,我生三十九岁……其年闰三月,改督南直隶学政……冬十月,奉嘉议公、秦淑人就养于南京督学公署。”据此,可定第10封信写于耿定向行将离任甘肃前夜,有归乡之念,时间应在嘉靖壬戌夏。嘉靖辛酉,即公元1561年,撰第7封信;嘉靖壬戌,即公元1562年,撰第11封信。响应推算,耿定向致信胡直“借诗商学”而言“韵味”,即撰第9封信,当晚于1561年秋,早于1562年夏。据《西原师长教师遗书》,薛蕙简直曾以“韵味”论诗。他的“论诗”第8则诗话说:“论诗当以韵味为胜,而才学次之。陆不如谢,正在此耳。”编录此则诗话的明刻本《西原师长教师遗书》,刻于嘉靖癸亥,即1563年。刻书人王廷在书前撰《刻西原师长教师遗书序》,序末署“嘉靖癸亥季冬望日”。季冬望日,即夏历十仲春十五日。《西原师长教师遗书》排印问世,或者在次年,即1564年。此书比耿定向《与胡庐山书》以“韵味”论诗要晚出一年多。值得留意的是,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薛蕙撰《考功集》无“论诗”一目;现存可见文献中,这部明刻本《西原师长教师遗书》是明代独一编录薛蕙“论诗”诗话的文献,并且是由门人王廷在薛氏归天24年后编录。孔天胤和胡应麟两人各自的引述,都没有对含有“韵味”一词的第8则诗话原出于薛蕙赐与干证。是以,“论诗”第8则是否确为薛蕙撰述,是可存疑的。耿定向的《与胡庐山书》第9封信说:“近日讲学者,只是模索要眇处,譬之作头巾诗者耳。至如滞形气、帮格局者,又似作诗者只在腔调语句上求工,未解韵味也。深于诗者,风云月露孰非道体哉!然此等处不容思议,见解不容言说,须人灵识。故曰:‘厥彰厥微,匪灵勿莹。’兄深于诗者,故弟又借诗商学云云如此,幸兄教之。”在这段话中,耿定向虽称“借诗商学”,却对“韵味”的义理作了三个层面的阐释:其一,绝对于腔调语句等内在层面,韵味是诗的内核;其二,韵味的内在是诗借天然万象体现本真之道;其三,指明“韵味”的特征是不容思议、言说,“须人灵识”。该当说,耿定向对“韵味”的阐说是韵味实践的建基性界说。这是现存文献前所未见的。与之比拟,《西原师长教师遗书》所编录“论诗当以韵味为胜,而才学次之”,较着只是严羽论诗所言“夫诗有别材,非关书也;诗有别趣,非关理也”的转述。学者蒋寅在《王渔洋“韵味”观点溯源》一文中称,“至迟在元代我已发明用‘韵味’论诗文的例子”,并举倪瓒之说为例。倪瓒说:“今人工诗文书画,非不克不及粉泽妍媚。山鸡野鹜亦尔斓斑,若其韵味则与孔翠殊绝。”然而,倪瓒此说,因此山鸡野鹜与孔雀翠鸟比照而言,虽然前句笼统提到“诗文书画”,其立意仍旧在于书画。自唐宋以降,以韵味、气韵论书画,是一传统,倪瓒此说仍在书画论传统中。是以,称倪瓒此说为“用‘韵味’论诗文的例子”是不得当的。实在,以“气韵”“韵味”论文,有两个远远早于元代的例子。其一,南朝梁代史学家萧子显撰《南齐书·文学传论》说:“文章者,盖情性之风标,神明之律吕也。蕴思含毫,游心内运,放言落纸,气韵天成。”其二,宋人吕午在撰《程珌行状》一文中即说:“于书无所不读,发而为文,自成心裁,韵味绝出。”吕午《程珌行状》写于1243年,倪瓒《跋赵松雪诗稿》写于1342年。就可见文献而言,以韵味论诗文,倪瓒比吕午晚99年。据本人考辨,在现存可见文献中,吕午之说是最早明确以“韵味”论文的例子;但以“韵味”论诗,则以耿定向所论为先出。是以,学者王小舒称“云云看来,薛蕙是诗界‘韵味论’的创始者,这个功劳是不容扼杀的”,是值得商榷的。耿定向是王阳明心学前人,并非诗坛名士。他“借诗商学”,以“韵味”为喻,天然是其时“韵味”用于论诗文已成民风,而非由他首创。此说可确立否?请方家刊正!《光亮日报》